RPA实施方法论2| 如何精准定位客户的价值需求

- 收藏
- 分享复制链接新浪微博微信
RPA实施方法论之需求调研篇
上期我们了解了需求调研的几个核心思路。本期将继续针对核心思路进行深入讲义。
如何理解结果导向?
以结果为导向,强调的是站在结果的角度思考问题,通常我们再与客户交谈需求的时候,一定要用结果导向的方式沟通,比如我们在与客户确认一个复杂的制单操作场景时,我们首先要确定我们的结果是什么,不是要填一个单据,而是要让数据进入该系统。所以再调研过程中可以先确认关于这个制单操作除了正常的输入,有没有其他更加快捷的方式,例如整理成一个模板,让系统进行导入,如果用户反馈软件没有导入操作,可以再与IT部门协商关于软件是否有相关的技术接口支持数据插入,如果以上均没有,则可以再重新考虑采用正常模拟人工的数据输出操作作为需求的落地方式,然而在数据输入操作的页面,我们也需要尽可能的了解当前操作界面是否也有一些快捷方式,可以让输入的过程更加快捷准确。这个就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调研方式。
RPA项目的价值观
在继续讨论结果导向的调研模式前,我们先来加深下RPA项目的价值观,通常情况下企业上RPA项目是想更好的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对于RPA而言,项目实施成功需要基于标准化的业务逻辑。这里我们再上升一个概念,RPA项目实施成功需要基于标准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举个例子,HR算薪场景实施,不同的分公司或者不同的部门,都会有自己的薪资构成,关于HR的直接需求,是要机器人分别收集各种绩效薪资数据再最终合并到一张大表中,很多实施小伙伴面对该类需求,就是直接上手就干,一个公司做一套匹配逻辑、一个部门做一套数据规则,最终项目也能正常交付,但是后期的维护成本极大,随着业务发展,分公司和分部门都会不断的变化数据模板,对于流程而言就是无尽的调整。也许会后知后觉,不难发现如果模板能同一套的话,就省去了后期的维护。那么在需求确定的初期,需求调研者就先需要与客户确定是否能规划出一套全公司通用的数据模板,再考虑后续的算薪操作流程。
从上述案例中,就可以看出一个简单的项目背后所隐藏的价值,对于用户而言上RPA项目不仅是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更是可以让自己的企业具备更加标准化的管理模式。
如何挖掘价值需求?
我接手过这样一个项目,企业本身想上RPA项目,但是不知道从哪里切入需求,简单说就是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基于现状,随即与客户进行讨论,开展为期三天的部门走访,主要是与线下的业务人员进行一对一访谈,访谈每个员工每天的工作安排,从上午9点上班,到晚上6点下班,每个时间段,分别做什么工作,与什么人或是什么系统进行什么信息的交互,频率是多少,每次做多长时间,逐一记录在表格中。访谈结束后将记录的信息进行分析,分析每一个工作内容是否可以自动化,测算自动化流程上线后员工可以省去的工时,最终我们再将所有的分析进行汇总,得出企业最适合做并且员工最渴望的流程,再投入到项目实施过程中。
(某物流行业单证部门访谈后的ROI数据测算)
实战演练
下面我们将一起进入挖掘价值需求的调研过程。
以上述项目场景为例,通过访谈,我们整理了到员工的日常工作表:
不难看出“SAP制单”这项工作占用每天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如果从这方面需求入手,并落地项目则可以体现出更多的价值,其次我们再来看看“每日客户对账工作”和“每日出入库操作量汇总”,虽然他们的工时占比并不突出,但仔细研究后,可以发现这类工作是一个规律性工作,如果被RPA替代也会大大提高业务时效性。其他工作内容中,除“数据核对”外,由于需要人为的主观判断,所以并不是一个很好的RPA场景,在讨论下“数据核对”这项工作,它的频率是每周一次,所以从回报率考虑,也可以不列为最佳价值的RPA场景。
再结合实际的业务场景,该部门有10个业务人员均有类似工作常态,把需求放大后,分析ROI,得出结论:该部门的可以列入价值需求的有四项工作,分别是每日客户对账、每日操作量汇总、SAP入库制单和SAP出库制单。
接下来看下ROI测算,考虑RPA流程操作规划,SAP制单操作虽然可以被机器人替代,但是少不了人员的操作,主要考虑到人员对非标准数据的搜集或者对数据的转化工作,此类工作需要作为机器人执行的前提,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测算SAP制单的前提准备仍需要暂用用户1/4的时间,最终我们计算得出原先占用用户435分钟的工作,在被自动化替代后仅需占用100分钟,释放员工工时335分钟,约等于5个半小时。再算上该部门同类性工种有10个人,不用多说,所谓的价值就完美的体现了出来。
好了,小伙伴们,以上内容就是本期所要突出的价值需求挖掘的方法,感谢阅读!我们将通过更多的案例场景向大家分享云扩科技实战经验与心得!